刊名:兰州工业学院学报
主办:兰州工业学院
主管:甘肃省教育厅
ISSN:1009-2269
CN:62-1209/Z
影响因子:0.21813
被引频次:5669
期刊分类:高等教育
放大心中的那幅老照片
本家兄弟大排行,我列老八,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。
兄弟如手足,骨肉情自深。但是兄弟们年轻时,受当时社会各种条件的限制,成年者必须为生计奔波,大家难免聚少离多,竟然没有留下一张合影,尽管我心中总有一幅永远抹不去的合影老照片,但那毕竟是假设空想。
我三嫂冯海兰过八十五岁生日时合影。
后排左起:女婿张克隆、侄女宗兴萍、侄儿宗兴利、侄媳高秀云。
在兰州,我们一个太爷的重孙兄弟共有八个,同属效字辈,兄长们那一张张鲜活的面貌、一声声说话的语调、一个个走路的姿势,甚至连一位位咳嗽的声音都音犹在耳,容如在目。血缘是一种连接人生关系的牢固纽带。一个人如一个蜘蛛,从开始结网,便拉出结网的丝,然后从核心开始编织网络,这个网越编越大,血缘关系形成这张网中最核心的部分。我的七位兄长都不同程度对我产生过影响,他们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所以我心中总有一张兄弟们在一起的影像。
兄弟八个,我和大哥、二哥、三哥、四哥是一个爷的后代,五哥是一个爷,六哥、七哥是一个爷,大家共有一个太爷,我们亲密无间,情同手足。
大哥效文,八十多岁仙逝,他自小聪慧过人,一生经历坎坷。二十多岁时张学良将军的少校副官,见证了那段令世界震惊的“西安事变”的历史,并参与了许多大事。他当过官,行过商,经过风雨,见过世面,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。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,伏龙坪上修建伏龙亭,由陇上著名书法家范振绪老先生书写的一副对联中掉了几个字,当时寻遍兰州知名书法家,意欲填补掉落的几个字,遗憾的是均未如原。后来,请我大哥执笔补上失落的字,遗珠之憾顿时化解,竟然令行家看不出真伪。此事有据可查,曾一度成为兰州书法界的一段佳话。
大哥宗效文
大哥老年之后,一心教养长孙宗志平。争气的志平孙儿小小年纪便锋芒初露,拿回多项省市少儿书法比赛大奖。现已大学毕业,仍不辍临池学书,在住地和工作单位都声名在外,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。将孙儿培养成材,正是大哥一辈子最为成功、最觉欣慰的一件事。
大哥心地善良、仁义,特别关心我的成长。当年我家境贫寒,度日维艰。几次放暑假,大哥都安排我到他工作的蔬菜门市部去勤工俭学,挣点学费,以减轻寡母的负担。平时,他还经常给我塞点零花钱,让我充分感受到长兄的关爱。
对于效文大哥,我有诗赞曰:
砚田挥汗勤笔耕,
墨池兴波书艺精。
补缺拾遗显身手,
美名长伴伏龙亭。
二哥效智,离开我们已十多年了。他一生憨直老实,一年三百六十天,无论晴雨,不分寒暑,只知埋头出力气,一心干活挣钱养家,是支撑家庭大厦的顶梁柱一根。那时,家里烧火用的煤要从很远的煤厂子挑回家,弯弯的山坡路,二哥连歇都不歇一下。和煤用的红土也要一担担挑回来,再挑回一担担水,然后和煤,一和就是很大一堆,用模子沾上水放在铺撒开的灰渣上,将和好的煤泥装入模子,然后慢慢抽掉,这样一块块煤砖就平展展地托在地上。稍微凉干一点后,为煤砖翻身,凉得干透了,便一块块摞起来,砌成一道道煤砖墙,备足家里烧一年的煤。
兰州的冬季很冷,每当数九寒天,朔风怒吼,效智兄总是不声不响地烧热炕洞,架旺炭火,为全家老小驱寒送暖。二哥干活非常买力气,成为建筑工程队中领导最赏识的小工,工程队不论多远揽下活,总要叫二哥去干。有时去土门墩、龚家湾干活,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,有的人骑自行车去,而二哥全凭两条腿走路,早出晚归,也不知把上工路丈量了多少个来回。后来有了公共汽车,母亲给他车钱,让他坐车上班,他舍不得花那几毛钱,早上给他多少钱,晚上回来如数交给母亲多少钱。
这张照片左起:尕姐宗秀珍、大哥宗效文、大姐宗秀兰,前中大外甥女赵萍。
可惜二哥没留下照片。
衲于言,重在行的二哥是个家族观念很强的人,他很爱护我和我的外甥、侄儿、侄女们。那时大姐的女儿、尕姐的儿子寄放在我家抚养,娃娃们有时半夜发病,效智哥二话不说,背起就往兰医二院送,黑灯瞎火地走小路下山,他一路小跑到医院,生怕耽误了诊病时间。在小一辈身上,他倾注了深深的情爱,亲人们只要念及他的好处,顿觉满室生春。
文章来源:《兰州工业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lzgyxyxb.cn/zonghexinwen/2022/0223/1126.html